地道的山西美食大全(附做法),看看都會(huì )流口水!
脫口而出的必定是山西面食了
山西美食可不止有面
還有哪些美食呢
我們一起來(lái)看看吧
是盛行于山西省祁縣、太谷、榆社、文水一帶的漢族傳統風(fēng)味小吃。適合消暑
【材料】:
蕎面、白面、鹽、白礬、水、蔥姜鹽泡水、醋、味精、辣椒油、黃瓜絲、花生碎
制作方法
灌腸作為小吃,遍及太原市的各個(gè)街巷,一般都和涼粉、面皮、擔擔面、米線(xiàn)等混在一起,屬步上大席的小吃食,卻備受人們的青睞。它的粉絲一般是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。
【做法】:
1、將蕎面,白面放入盆內加入鹽、白礬、水和硬攪軟,順著(zhù)一個(gè)方向邊加水,邊攪動(dòng)成稀糊狀,用手抓起看似一條線(xiàn)即可。
2、將4寸小碟洗凈,依次刷上油擺入籠內,將稀糊舀入碟的三分之二,蓋蓋進(jìn)行蒸熟下籠晾涼,取下切條。
3、切好的灌腸條與豆芽煸炒,亦可涼調食用。
過(guò)油肉是山西省最著(zhù)名的傳統菜肴,號稱(chēng)“三晉一味”,其起源有多種說(shuō)法,各地的做法也不一。較著(zhù)名的有大同、太原、陽(yáng)泉、晉城過(guò)油肉。
【材料】:
豬里脊 200g、蛋清 1個(gè)、蒜薹 80g、木耳 50g、蒜 5g、姜 5g小蔥 8g、鹽 8g、料酒 10g、淀粉 10g、油 15g、生抽 15g、老抽 10g、陳醋 20g、雞汁 6g、水 15g、水淀粉 10g、香油 5g
制作方法
此菜成菜要求:色澤金黃鮮艷,味道咸鮮聞?dòng)写滓?,質(zhì)感外軟里嫩,汁芡適量透明,不薄不厚,稍有明油,十分美味。
【做法】:
1、里脊肉中放入鹽、料酒、淀粉和蛋清,攪拌均勻
2、中度油溫將里脊肉滑熟,撈出
3、將木耳和蒜苔以中度油溫滑30-40秒
4、取一鍋放少許油,煸炒姜、蔥、蒜,倒入里脊肉、木耳和蒜苔翻炒,加入生抽、老抽、醋、鹽、雞汁、水、少許糖和水淀粉,翻炒均勻,最后放少許香油盛出,完成
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著(zhù)名的傳統面食小吃,屬于晉菜。栲栳栳”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,因其形狀象“笆斗”,民間叫“栳栳”。
【材料】
莜麥粉250克、熱開(kāi)水250克(剛剛燒開(kāi)的水)、蘸汁葷、素皆宜,要看個(gè)人口味;而調和、蘸汁種類(lèi)繁多,只要做好就行
制作方法
工藝講究,成形美觀(guān)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,加上“羊肉臊子臺蘑湯,一家吃著(zhù)十家香
【做法】:
關(guān)鍵有三:一和面,二搭卷,三火候
1、和面必須沸滾開(kāi)水,稍晾揉成光滑面團;
2、趁熱搓條,揪塊,放在光凈的石板上,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(cháng)片兒;3、接著(zhù)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,一個(gè)挨一個(gè)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,象蜂窩一樣;
4、蒸10分鐘即熟。蒸時(shí)要注意火候:火候不到“窩窩”不熟,過(guò)火“栳栳”軟攤,食之無(wú)筋,味欠色減。
頭腦
太原小吃“頭腦”又名“八珍湯”,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(lái)吃頭腦,也叫“趕頭腦”,需要掛燈籠照明,所以經(jīng)營(yíng)頭腦的飯店門(mén)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志。
【材料】:
羊后腿肉300克、蓮藕1/2根、山藥1/2根、酒釀1勺、面粉50克
制作方法
“頭腦”是山西特有的一種傳統小吃,為湯狀食品。在一碗湯糊里,放上大塊肥羊肉,蓮菜,山藥。湯里的佐料有黃酒、酒糟和黃芪。特點(diǎn):益氣調元,滋補虛損,活血健胃,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的作用。
【做法】:
1、羊后腿肉斬成小塊,用清水洗凈。鍋內放入可以沒(méi)過(guò)羊肉的適量清水。放入洗凈的羊肉,大火燒開(kāi),煮至羊肉變色,有大量浮沫出現時(shí)關(guān)火。將羊肉撈出,立即用清水沖去表面殘留的浮沫。
2、山藥清洗干凈后去皮、用刀將山藥切成滾刀塊,蓮藕洗凈后去皮,用刀將蓮藕切成小塊。
3、準備面粉50克,炒鍋放火上燒干水分,將面粉倒入鍋中。開(kāi)小火,用鏟子不停的翻炒面粉,將面粉炒到變色,微微發(fā)黃后關(guān)火。將炒好的面粉取出,放入一干凈無(wú)水的容器中晾涼。準備一干凈的大碗,將晾涼的面粉過(guò)篩,篩入大碗內。往面粉中分次倒入約1小碗冷清水,用筷子將面粉與清水攪拌均勻,成混合的面漿。
4、湯鍋內放入大量的清水,放入A部分處理好的羊腿肉。放入八角、花椒、生姜片、大蔥段、黃芪。大火燒開(kāi),至有浮沫飄起時(shí),用小勺將浮沫撇去,加入2湯匙黃酒,放入山藥塊,放入蓮藕段,轉中火煮至材料熟,湯色變白時(shí),加入1勺酒槽,煮至湯汁開(kāi)。將調好的煨面漿倒入鍋中,中火煮開(kāi),細細的熬至湯、面不分離,加入食鹽調味即可。
羊雜割是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。據傳,山西人吃雜割始于元朝,雜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賜。羊雜最開(kāi)始是懷仁的名吃,在雁北一帶小有名氣。
【材料】:
羊肉、羊雜、羊血、粉條、生姜2片、大蔥段2節、花椒10粒、黃芪5克、當歸5克。
制作方法
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,吃法也有不同。有曲沃、太原、大同為代表的南、中、北三路做法,南路雜割(曲沃)講求水熬煮,原汁原湯,湯色乳白,其味醇香。
【做法】:
1.砂鍋內放入適量清水,放入焯煮過(guò)的羊肉。放入準備好的熟羊雜、大蔥1段、生姜1片、花椒5粒。大火煮至水開(kāi),轉中火熬煮。
2.煮到表面有白沫飄起時(shí),用勺子把白沫撇凈,繼續熬煮20分鐘(熟羊雜用的簡(jiǎn)短,如果是生羊雜,時(shí)間要延長(cháng)直到把羊雜煮熟)。把羊肉用筷子夾出,用漏勺把羊雜瀝掉湯汁撈出。熬好的羊肉羊雜湯倒在一個(gè)鍋里,留著(zhù)備用。
3.砂鍋內重新放入適量清水,撈出的羊肉放入鍋中。放入黃芪和當歸、生姜片、大蔥段和花椒粒。一直熬煮到羊肉熟,湯汁成奶白色。用筷子把羊肉夾出,放在一邊備用,鍋里留下羊肉湯。
4.第一次熬好的羊肉羊雜湯倒在第二次熬好的羊湯中,稱(chēng)為混合湯汁。.煮熟的羊肉撈出,用刀把骨頭和肉分離。.剔下的羊骨頭放入砂鍋混合湯汁中。
5.大火煮至湯汁開(kāi),轉中火熬煮30分鐘,使骨頭里的骨髓熬出湯汁奶白。加入適量食鹽調味,至此,湯汁就熬好了。
6.處理羊血。加入少量食鹽。大火熬煮1分鐘,用勺子把羊血和湯汁舀出。放在碗中備用。鍋里放入適量清水,大火燒至水溫,放入粉條,關(guān)火浸泡。浸泡至粉條發(fā)脹變軟備用。
7.熟羊肉薄片、條狀羊雜、焯煮好的羊血、浸泡好的粉條、小蔥和香菜、山西老陳醋、白胡椒粉、自制辣椒油(如果有羊油,最好是羊油做出的辣椒油,味道才夠香。)
吃羊雜割必須要搭配山西的餅吃,搭配油酥餅是最正宗的吃法
這么多山西美食
你最喜歡吃什么呢?
歡迎留言
來(lái)源:太原全接觸
責編:薯小晉
審核:薯小元 薯小茄
監制:薯小菲 薯大斌
即將播出
Hash:9f27ce118160e9d7d44300990273b4a62a76614b
聲明:此文由 山西衛視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